资讯

江苏医改动态(第217期)

2021.05.07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17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4月23日


目    录

● 省政协主席黄莉新专题调研推进我省妇幼健康体系建设

● 我省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实施意见

● 徐州实施基层卫生管理“领军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 淮安做细做精做实“DIP”国家试点工作

● 南京鼓楼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成效明显

省政协主席黄莉新专题调研推进我省妇幼健康体系建设

4月7至9日,省政协主席黄莉新率调研组先后赴南京和宿迁,就推进我省妇幼健康体系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省妇幼保健院是集妇女儿童医疗、科研、康复、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妇幼保健机构。黄莉新深入医院新生儿科、产科等地察看,对该院在重点专科建设、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功能,以更优质的服务护佑妇女儿童健康。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黄莉新充分肯定该院妇幼保健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提出要围绕妇幼保健关键环节,为妇女儿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在宿迁市妇幼保健院,黄莉新先后察看医院新生儿科、孕妇学校等,强调医院要面向育龄妇女广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认真做好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等工作,真正守护母婴安全、儿童健康。在宿豫区和泗阳县妇幼保健院,黄莉新详细了解医院工作情况,感谢基层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与奉献,叮嘱他们要扎实抓好妇幼健康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黄莉新在省卫生健康委召开调研座谈会,认真听取全省妇幼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并进行了交流。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大健康、大妇幼”理念,扎实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她对我省及南京、宿迁两市妇幼保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黄莉新指出,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关注和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推进妇幼健康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壮大人才队伍、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补齐妇幼健康公共服务短板,形成推进妇幼健康体系建设工作合力,为加快建设健康江苏、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座谈会上,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详细汇报全省妇幼健康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她说,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妇幼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保健与临床深度融合,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推进妇幼健康服务内涵拓展深化,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总体位居全国前列。她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顺应新发展阶段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新需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高峰,高标准编制“十四五”妇幼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做实做优各项服务内容,进一步增进妇女儿童健康福祉。

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朱晓进,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省政协秘书长黄继鹏等参加调研。谭颖,省医改办副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少冬等分别陪同调研。

我省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实施意见

近日,省卫生健康、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办、医保局、药监、中医药管理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全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一、完善药事管理组织,加强药品配备管理。一是组建省市级药学专家团队。省、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牵头成立省级、市级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药师专家库,为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立总药师制度,并将总药师纳入药师专家库管理。二是优化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推动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及省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及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专科医院对照同级别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比例下调5—10个百分点。三是规范药品遴选采购管理。实施阳光采购,鼓励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充分竞争。及时落实医保谈判药集中采购相关要求,做到“有需必采”。四是探索医联体内统一药品供应保障模式。鼓励由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探索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相衔接的“五统一”药品供应保障模式。以县(市、区)或县域医共体为单位与供货企业统一签订购销合同,按时统一向供货企业结算支付药品货款。

二、推进药学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一是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覆盖药品采购、贮存、发放、调配、使用等全链条式药品管理和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实现药品院内信息可追溯。二是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完善院内处方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用药指南、指导原则、技术规范培训,严格规范处方权授予工作。依据相关疾病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开具完整处方。三是提高处方审核和调剂能力。落实处方审核、调剂制度,建立常态化处方点评制度,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用药。四是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药物合理使用指标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并细化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药物和集采药物采购使用相关考核指标。加强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

三、拓展药学服务范围,转变药学服务模式。一是改善医疗机构内药学服务。科学设置药学岗位,临床药师要积极加入院内多学科诊疗团队,参与临床治疗方案制订;鼓励建立临床药师院际会诊制度;鼓励开展药学门诊服务。二是拓展居家药学服务范围。建立线上教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标准化培训路径,采取进修学习、对口支援、远程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展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鼓励将医联体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药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三是创新信息化药学服务模式。鼓励依托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手机软件等平台,开展药品和处方信息查询、药品使用指导、药品知识宣传、慢病患者定时用药提醒、用药随访等药学服务,强化电子处方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鼓励医疗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药店的信息联通。四是开展特色中药服务。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临方炮制等各环节质量以及饮片处方管理。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加工方法,探索中药饮片代加工、配送等服务。

四、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药学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合理用药培训力度。开展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集培训,实现医疗机构医师、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二是推进药学人才教育培养。鼓励高校开展临床药学本科招生,适度增加临床药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强化医学类专业学生药物治疗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加强药学类专业高职专科教育。三是体现药学服务价值。应将药学服务内容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将药师审核处方情况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浪费。四是完善药师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合理确定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绩效工资,提高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职业获得感。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符合药学服务特点的医疗机构药学职称评审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药学人员聘用制度。

五、完善行业监管措施,坚持药房公益性。一是做好短缺药品预警和临床综合评价。落实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制度;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二是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对临床使用不规范、价格昂贵及用药金额占比较大的药品,及时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目录,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测评价,并采取排名通报、限期整改、将重点监控药品收入占比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等措施,促进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使用。三是坚持公立医疗机构药房公益性。建立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大型活动管理和报备制度。加强对企业举办或赞助的、药品耗材推广学术会议和培训项目等的管理,履行院内公示、备案备查制度。坚持公益性,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开设营利性药店。严禁企业参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徐州实施基层卫生管理“领军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徐州市近日启动基层卫生管理“领军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基层卫生战线选拔培养100名左右能力强、干劲足、热情高的管理“领军人才”,提升全市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全市基层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明确目标,分层培养。2021—2023年,培养卫生行政管理干部30名、院长40名、副院长(后备骨干)40名。培养计划围绕卫生行政管理干部、基层医疗机构院长和副院长(中层骨干)三个岗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培养方案,依托南京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基层卫生管理能力提升的分层持续培训。通过培训,使县(市、区)级卫生健康委分管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及后备管理骨干人员在卫生政策把握、机构建设发展、运营管理、创新探索等方面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二、选拔进班,跟踪建档。基层院长采取选拔培养制度,对县(市、区)推荐上报人员经过现场答辩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轮选拔,完成院长培养对象的入班筛选,确定培养对象名单,淘汰率40%。全程安排考勤、考核、跟踪检测培训效果,逐轮淘汰不合格学员。培训期间,支撑团队将建立院长“领导力画像”及所在基层机构的运营档案,进行全程机构运营、领导决策跟踪和个性化分析优化指导,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三、方式灵活,打造复合型基层管理人才。培训采取封闭授课、先进地区参访交流、班内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围绕领导力、管理决策、基层卫生创新与战略和高效团队打造等内容,使培养对象在卫生政策把握、机构建设发展、绩效与运营管理、创新探索等方面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徐州医科大学的本地优质医疗卫生专业资源,将现代医院管理、DRGs下的基层医疗机构机遇与挑战等相关内容,结合实例和外地经验,有机融入本次培养计划,探索真正符合基层卫生管理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路线。

四、强调产出,助力基层卫生提质增效。坚持立足实际工作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实现基层卫生提质增效为目标,突出结果导向,一次次演练、模拟贯穿培训全程,同步孵化挖掘基层医疗机构的亮点、创新做法,实现“工作产出”。同时,对在培训中发现的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的优秀管理人员,向其所在县(市、区)卫生健康委进行重点推荐优先使用,实现“人才产出”。

淮安做细做精做实“DIP”国家试点工作

淮安市被确立为“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国家试点城市以来,按照改革要求和群众需求,多措并举,将“DIP”国家试点工作做细、做精、做实,探索具有淮安特色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新方式。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配套机制上突出“细”。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医保局成立“推进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指导、医疗数据等7个工作组,明确分工,通力配合。二是出台工作方案。印发《淮安市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三是建立汇报机制。“领导小组”不定期召集各工作组汇报交流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发现亮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

二、细化落实举措,在推动部署上突出“精”。一是紧抓重点。收集二级以上医院2018—2020年病案数据,经重新清理筛选校验审核后再次分组。二是破解难点。组织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集中改造病案首页采集系统接口,进一步强化数据填报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全市已完成39家二级及以上和176家一级定点医疗机构2020年病案历史数据的采集报送工作。三是精准对接。对上:向国家和省医保局、国家医保研究院、市委市政府及时汇报工作动态,争取支持;对下:指导县区医保局和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落实,开展培训;内外联动:密切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

三、聚焦善作善成,在工作成效上突出“实”。一是夯实“两定”基础。制定出台《淮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零售药店的通知》,加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管理,夯实“DIP”试点工作的“两定”(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基础。目前,全市共有1754家定点医疗机构和1336家定点药店纳入医保协议管理。二是筑牢信息支撑。全面贯彻执行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组织贯标培训。“两定”机构和“三类”人员(医保医师、护士、药师)等5项编码数据,已实现全量、动态维护。三是聚力创新升级。在全面掌握“DIP”付费技术内涵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病种分值测算方式,科学设置定点医疗机构分值系数,统计出1837个常见病种,形成2501个病种分值,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医疗服务可量化,医疗行为可考核,费用增长可控制,患者负担可减轻,基金运行可持续”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南京鼓楼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成效明显

南京鼓楼医院是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近年来,该院学科建设稳步迈进,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科研创新硕果累累,智慧医疗高效便捷,医院空间布局优化,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通报》,综合实力列全国2413家三级公立医院第19位、全省首位。

一、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完成医院章程修订工作,建立10多个管理类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决策提供支持和论证。揭牌成立中共南京鼓楼医院委员会党校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开展“四史”等学习教育。探索实施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建立“院党委—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四级党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主动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诊疗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疑难疾病诊疗水平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位列全国第7。严重脊柱畸形矫正、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小切口治疗复杂心脏、大血管疾病、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生殖医学、移植技术、机器人手术、血管介入、内镜诊疗等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安宁疗护、静音病房建设、孕产妇全程一体化管理等走在全省前列。多个学科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诊疗标准及专家共识,有效发挥了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三、科研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科研投入经费总额位列全国第22。全年立项国自然基金77项,立项数全省第一;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3项,实现医院历史上国家千万级项目零的突破;获得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10分以上高影响因子文章26篇,较2019年度增长18%;荣升为“国家级科技工作者工作站点”。风湿免疫科孙凌云教授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近十年国家奖新突破。

四、教育培训水平显著增强。全年博士生招生135名,全省第一;新招住培121人,全市第一;硕士生招生329名,同比增长2倍;全国首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鼓医特色住培体系得到认可,影响力不断扩大;麻醉专业基地获得国家评定的重点专业基地;建成江苏地区唯一共建内镜培训中心。医院入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估。

五、医疗服务体系智慧高效。鼓楼医院以“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医疗立院、科教强院”为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积极进取,创新探索“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努力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打造智慧医院,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医疗救治综合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便捷、高效、智能、人文的就诊体验。该院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荣誉称号,是全国有此殊荣的两家医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