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广东省“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举行专题发布会

2020.12.03
中国网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这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迈向全民健康的五年,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策划召开了“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卫生健康领域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2020-12-03 10:04:45

 

米锋:

今天发布会我们邀请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广东省疾控中心以及阳江市阳西县负责同志共同为大家介绍广东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护佑人民群众健康的积极实践和典型经验,并共同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先生、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先生、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邓惠鸿女士、广东省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先生。首先请段宇飞主任介绍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2020-12-03 10:05:06

 

段宇飞:

各位媒体朋友们,感谢大家对广东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健康广东建设为引领,抓党建、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一张蓝图绘到底,“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基本形成,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为全省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具体来讲,就是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先后启动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和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攻坚行动,统筹财政投入600多亿元,“软硬兼施”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硬件方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将人口大县的4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软件方面,全面推行“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落实“两个允许”,打破绩效工资“天花板”,实施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分级诊疗秩序基本形成。2019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我省总分第一。

 

2020-12-03 10:08:22

 

段宇飞:

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投入150余亿元,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和广州呼吸、肾脏、肿瘤三大中心,委省共建“1+1+6”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和三级公立医院激励方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落户广东。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我省获A以上等级医院2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培育了100名医学领军人才、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建设了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三医联动,深化医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以加快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引领,统筹推进五项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公共卫生、中医药传承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改革创新。率先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广东连续五年均有一项改革被评为全国医改“年度十大创新举措”,广州花都“村稳”改革、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港大深圳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阳西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多项改革全国推广,广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案例,入选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广东医改“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全国贡献了广东智慧。

 

2020-12-03 10:17:12

 

段宇飞: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公共卫生安全“大堤”进一步筑牢。建立粤港澳和泛珠三角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科学快速有效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寨卡病毒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广东创造性提出“三道防线”、社区“三人小组”、流调“三同时”等做法,创造了十四项全国率先,广东是除湖北武汉以外首先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临床观察病例的省份,为国家防控大局贡献了广东方案、广东经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市县级慢病机构推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挂镇(街)疾控中心牌子,推动医防融合发展。

 

五是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行动,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构建健康广东建设“1+N”政策体系,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18个专项行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人群健康素养。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挖掘岭南传统中医药现代价值,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推动岭南中医药传承创新。

 

2020-12-03 10:17:34

 

段宇飞:

“十三五”期间,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蹄疾步稳,实现“五个明显提升”:一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7.2%增长到2019年的9.1%。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分别比2015年增长11.5%、17.7%、20.4%。居民10分钟以内到达最近医疗点比例达86.8%,较“十二五”末增长11.9个百分点。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数、高级职称人数、本科以上学历医生总量,分别较2015年增加28.8%、57.1%和83.3%。2020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6.9%,其中11个县(市)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三是城乡居民看病就医体验明显提升。智慧就医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一键诊疗”“一站会诊”重塑诊疗流程,“一码通用”“一体服务”改善就医体验。四是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病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广东抗疫工作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五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77.1岁提高到78.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1.56/10万、2.64‰下降到11.22/10万、2.0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下一步,我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完善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抓好卫生健康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不断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0-12-03 10:21:31

 

米锋:

谢谢段主任,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0-12-03 10:22:00

 

央视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早在2018年的时候,广东启动了高水平医院建设,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这些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2020-12-03 10:29:04

 

段宇飞:

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广东省在2018年实施了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建设以来,高水平医院围绕技术、科研、人才、专科、制度、示范等六大任务加速发展,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在发展前沿医疗技术方面,开创了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顶尖技术,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手术,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技术。二是在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方面,取得了85个国家重点研发和科技重大专项、18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深圳获批1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是在拔尖医学人才方面,通过自培和引进新增16名院士、12名长江学者、31名国家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百千万人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是在医学专科建设方面,获得了15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了100个省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并对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重点专科实施激励政策。五是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加强绩效管理与评价,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广东获得A以上的医院28家,数量居全国的首位。六是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面,我省充分利用委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机遇,通过联合创建、设立分中心、建立协作单位等多种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我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在广东。这是我们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成效方面的简要回顾。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高水平医院勇于担当,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的龙头作用,其中有16家高水平医院成为省级定点收治医院,救治专家组由钟南山院士领衔,有500多名专家加入,涵盖呼吸、感染、重症等学科,他们到全省各地驻诊或巡诊指导。我们省建立了三级诊疗制度,有远程会诊、有专家巡诊,还有驻诊,这都是高水平专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所有患者都能得到最好救治。有24家高水平医院抽调937人支援湖北,占全体支援人员的37.6%。比如中大附一、附二、附三这三家高水平医院他们都一次性派出了超过130余人支援湖北的队伍,逆行出征,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在高水平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支撑下,截至12月2日,我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97.8%,死亡率0.4%。

 

谢谢!

 

2020-12-03 10:29:28

 

新华社记者: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请罗主任介绍一下深圳近年来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做出了哪些改革?

 

2020-12-03 10:30:30

 

罗乐宣:

谢谢你的提问,谢谢你对深圳的关注。“十三五”期间,是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效我们主要是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改革。二是开放。三是创新。

 

2020-12-03 10:30:45

 

罗乐宣:

首先,我们以改革来建机制,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在这方面我们有一系列改革,比如说我们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保障供应这四大体系的改革完善方面,我们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方面,我们通过一些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以及卫生的综合监管的五大领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逐步形成了能够维护公益性、保障可持续、调动积极性的公立医院的长效机制。同时也初步建立了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基本医疗服务模式。

 

二是以开放聚资源,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实施的“三名工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高质量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来加快社会办医等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通过这些改革政策,我们引进了国内外名校、名院来深办医,也聚集了一大批名科、名医落地深圳,形成了我们高质量医院发展和多元化办医的格局。

 

三是以创新来增强活力,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在深圳落地落实。我们以“罗湖医改”模式作为深化医改的起点,在全市规划布局了创新性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这样一个体系内,首先根据深圳市的特点,我们构建两级架构,一个是以市属医院为主体建设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承担“建高地”的职责;同时以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组建基层的医疗集团,使我们的优质资源能够下沉,我们的工作重心能够下移,使居民在家门口能够便捷享受到,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还有健康管理,做“健康守门人”的服务,在这方面实现“强基层”的目标。

 

2020-12-03 10:30:51

 

罗乐宣:

在这样的体系下使居民在看病就医方面更加公平、可及、便捷、经济。在这样的基础上,深圳市还发挥我们的特区立法优势,在推进卫生法依法治理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和完善,到目前为止,我们立法的特区卫生法规有8部,今年有2部条例出台,8月份是新冠疫情后地方性立法的《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出台,10月份我们又出台了全国首部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我们的目的是用立法的形式把改革过程中、推进卫生事业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法律方式固化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下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谢谢。

 

2020-12-03 10:31:01

 

封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新发、突发传染病,这次广东省也是除湖北之外第一例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省份,请问广东省近期在突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处置和卫生应急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2020-12-03 10:32:00

 

邓惠鸿: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确实,2003年SARS以来,全国80%以上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是首先在广东被监测发现和有效控制的。事实上,广东已经成为了全国传染病防控的“桥头堡”和“雷达站”。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有效的早期监测预警和紧急响应措施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组的高度赞赏。在实战中,广东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广东战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特质”、“四支队伍”、“五项核心能力”。

 

“一个特质”,是指广东省疾控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监测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卫生应急队,始终保持着对新发传染病的高度敏锐。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我们经常像箭在弦上,时刻蓄势待发。

 

“四支队伍”,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疾控中心打造了四支全国一流的队伍,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队伍、实验室检验检测队伍、风险评估队伍和风险沟通与健康传播队伍。这四支队伍在历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0-12-03 10:32:13

 

邓惠鸿:

“五项核心能力”,是指实时全面监测、及时评估研判、适时通报预警、快速应急处置和主动精准干预这五项能力。下面我想重点介绍一下监测和评估研判这两个方面。

 

一是实时全面监测,发挥预警“雷达”作用。SARS以后,除了建立覆盖40种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外,广东扩展建立了症状监测、病原学监测、环境监测、媒体监测等全面监测系统,2005年起逐步将重点传染病纳入主动监测,目前已扩展到34种传染病、7471个主动监测哨点。为了及时发现新发传染病,广东持续开展43种以上的多病原学监测,及时捕捉和锁定病原体。另外,通过基因测序来加强病原学的溯源,及时监测优势基因型和致病性的变化。同时,为了实现早期预警,广东持续有针对性对农贸市场、城市污水、海产品等开展监测。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的监测信息平台”,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正是有了这些灵敏、高速运转的监测“雷达”,广东总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疫情的“蛛丝马迹”,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已于今年8月30日立项启动智慧化多点触发疾控预警信息系统,能够增强疫情的多点触发,早期预警能力。

 

2020-12-03 10:32:26

 

邓惠鸿:

第二是,及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实现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广东确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及时的风险评估研判机制,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机制,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半年都开展定期的综合风险评估。像今年新冠疫情,我们是每天坚持进行风险评估研判。风险研判是综合性的工作,我们研判的结果包括了疾病的风险等级、防控的关键措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详细的工作流程乃至于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这个评估队伍涵盖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农业、气象、检验检疫、公安、商务、市场监管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就是让我们这些评估的结果更科学更精准。由于这些科学精准的风险评估,也为我们广东能够实现早期的预警和精准的防控奠定基础。

 

2020-12-03 10:32:39

 

?中国科学报记者:

提问给孙波老师,作为欠发达地区,阳西如何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破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各类瓶颈,让群众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的服务?谢谢。

 

2020-12-03 10:33:29

 

孙波:

我们主要通过强龙头、兜网底、打破“四个壁垒”,破解瓶颈难题。

 

首先是强龙头,破解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薄弱的瓶颈。改革前,县级医院高水平医疗人才短缺、专科能力不强、住院床位不足,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较薄弱,“大病”患者往往选择县外就医,而且一次县域外就医费用是县域内的3到5倍。

 

近年来,各级财政持续投入超过12亿元,建成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一期等,在建总医院中医医院、总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院)、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将新增床位170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将由改革前的2.57张增至5.93张,实现翻一番。

 

在省、市卫健部门的支持下,针对群众就医需求大的病种,与10家三甲医院组建肿瘤、胸痛、卒中等10个专科联盟。

 

医共体内的县级医院实行错位发展,例如总医院人民医院重点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能力;总医院中医医院重点推动康复理疗、治未病、医养结合等特色专科建设;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重点承担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工作。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县域住院率较改革前提升了11.5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县级医院门诊诊疗量、住院服务量分别增长17.2%、57.6%,三、四级手术量占比增长159%。

 

2020-12-03 10:37:00

 

孙波:

其次是兜网底,破解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大家都知道,很多县和我们一样,改革前,村卫生站硬件基础差,村医待遇低,群众对村医能力不信任,经常“小病拖、大病扛”。为此,我们按照平均30万元每个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统一标识为“阳西总医院某某卫生站”,增强村医归属感和群众信任感。总医院对村卫生站统一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完善村医养老保险,提高村医待遇,村医收入较改革前增长140%,让村医安心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2020-12-03 10:38:07

 

孙波:

再次是打破四个壁垒,破解人才难招难留的瓶颈。

 

一是打破权责壁垒。县里设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统筹卫健、编制、人社、财政、组织等部门职能,理顺政府办医主体、部门监督管理、医院自主经营三方权责。二是打破身份壁垒。我们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实行编制备案制和管理干部级别备案制,新聘干部不再设定行政级别。三是打破人才壁垒。我们采取“统招统管统用”模式,“县招镇用”的卫生人才,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万元标准定额补助。医共体内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同工同酬。两年多来,全县共引进了44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四是打破薪酬壁垒。我们着力打破原有的薪酬分配模式,绩效工资分配实行“六个允许”,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真正做到能者多劳、绩优薪厚。

 

谢谢!

 

2020-12-03 10:39:35

 

米锋:

请继续提问。

 

2020-12-03 10:51:53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人才是关键。请问广东省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呢?谢谢。

 

2020-12-03 11:12:12

 

段宇飞: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正如你所提问的,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硬件,只要有钱,购买、建设还是比较容易。但现在关键是人才问题,广东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基层的人才也成为制约我们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医疗水平提高的难点和堵点。在这方面我们省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首先我们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对人才建设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县域医共体实行统招统管统用。首先解决了人才进得来的问题,以前以乡镇为单位去招人,大家一听你是乡镇的都不来。现在招聘的主体是县域医共体,解决了“进得来”的问题。第二是解决“流得动”的问题。2009年医改以后,乡镇卫生院是一类财政供给,县人民医院是二类财政供给,大家知道在事业单位这两类人是很难流动的,现在是医疗共同体,我们就解决了“流得动”的问题。

 

2020-12-03 11:23:41

 

段宇飞:

第二,采取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乡镇卫生院的一类财政供给以后带来一个问题,医务人员有了惰性,因为做多做少一个样,还会推病人,有病人让到县人民医院去看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导致不少优秀人才就流失了。所以在广东省实行了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还有六个允许,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这个举措比较明显,我们省英德市波罗镇卫生院,实行一类财政管理后,整个卫生院就剩下6个医务人员,其中有医师资格的就是院长,院长出去开会就要关门。我们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以后这个医院很快吸引了人才,前年有20名职工,有中级职称3名,有初级职称15名,成效明显。我们解决了让人才留得住的问题。

 

再就是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在边远山区,政府有补贴,每个月补贴一定数量,鼓励基层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我们对基层的事业费也增加了下拨量。这是我们采取的另一个举措。

 

2020-12-03 11:24:02

 

段宇飞:

现在人才进得来、流得动、留得住以后还面临一个问题,他事业上要有奔头,在基层,病例少,想要晋升职称非常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省里有两套职称评定体系,基层有个专门对于基层倾斜的职称评定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如果在基层获得中级职称后,连续在基层工作满10年,就直接认定为副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看论文、看外语。这很好解决了基层人才事业上有奔头的问题。同时在县域医共体里要求县级医院选派人才挂职到基层,开展组团式帮扶、基层人才跟班学习,以及开展联合病房、联合查房、联合门诊、联合手术等方式,全面带动提升医共体内各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

 

过去几年,我们还开展了多项吸引人才的举动,“填洼计划”、“三羊行动”等等,这些举措大概有十几项,对于基层人才“引得来、流得动、留得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安排5000多名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下乡支医,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万多的紧缺医务人员。另外,我们订单定向招收医学生,由2015年每年招400名增加到今年每年招2000名。这些订单定向培养的学费都是省财政出资,而且我们还实行一个政策,不是订单定向培养的,如果你到我们基层来,我们退回你在大学期间四年的费用等等,这些政策都对基层人才建设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2020-12-03 11:24:20

 

段宇飞: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招聘8500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得到有效补充,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140人。直接认定基层副高级职称人才95人。基层卫生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谢谢!

 

2020-12-03 11:24:36

 

深圳卫视记者:

提问罗主任,今年10月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对深圳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十三五”期间,深圳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样的成果?另外,在疫情期间,我们深圳的科技抗疫、科技防疫这方面给市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罗主任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些分享和介绍?谢谢。

 

2020-12-03 11:24:49

 

罗乐宣: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知道,深圳毗邻港澳,我们多年来积极探索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促进医疗服务的资源要素流动、规则对接。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首家香港设在深圳的医院正式运行,它是一家综合的公立医院,目前已经运营了近八年,获得了内地三甲医院的评审,也获得了国际认证。在此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香港“长者医疗券”能够在这家医院使用,也就是香港一些老人的医疗服务可以在深圳完成。今年11月份,这家医院又配合香港医管局,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3.8万香港居民接受医疗服务,香港的医保能够在这里使用,而且是特定慢性病人群,把他们的健康管理起来。这是跨境服务的一个新突破。

 

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年和香港中文大学签约,就是港中大的深圳医院落地深圳,床位3000张,建成后必将对跨境衔接服务有大范围的拓展。此外,我们还推进港澳方面的独资、合资或合作来深办医,目前已经有12家港澳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名医诊疗中心,96位港籍医生、6位澳籍医生在深圳长期执业。

 

2020-12-03 11:50:55

 

罗乐宣:

接下来我们在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方面,重点在两大方面推动工作: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和国际对接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包括全科、专科医生的培养,我们和香港专科医学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现在已经送出10多位医生在培训。二是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制度。

 

2020-12-03 11:52:13

 

罗乐宣:

这次抗疫过程中,大家经常说深圳硬核的科技抗疫,深圳发挥了产业优势、智能化优势,人工智能、5G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用大数据来构建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联防联控机制。深圳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大数据及时显现我们抗疫情况的综合数据分析,同时我们建立了深圳的“深i您”一码通的健康码,为整个人口流动做数据分析的系统。在科技抗疫方面,深圳第三人民医院不仅承担临床救治,还加强抗疫科研工作,包括最早的使用康复病人血浆应用的研究,追溯传染源,以及抗体研究等,都发挥了科技引领和保障作用。谢谢。

 

2020-12-03 11:53:03

 

健康报记者:

有个问题请问孙波书记,阳西县作为广东省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首批试点县,阳西县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分享?

 

2020-12-03 11:53:21

 

孙波:

我们通过五个“一盘棋”,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群众少生病,生了病可以就近治疗,少花钱、治得好。

 

第一是整合资源,运营管理“一盘棋”。

 

组建阳西总医院,将全县的县级公立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全部整合起来,一体化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实行行政、人员、质量、药械、财务、信息、后勤、医保“八统一”管理,原本分散在全县各地的医疗资源“变成一家人”“拧成一股绳”,人财物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使得成本降低、服务增效,公立医院药占比较改革前下降23.3个百分点,国家公立医院群众满意度调查年年达标,总医院每月满意度调查达97分以上。具体而言,在药械统一管理方面,改革前,基层卫生院经常面临一些用量不大的药品采购难、价格高等问题,改革后,基层药品供应得到保障,全县的药品价格也因为集中采购而同步下降。在后勤统一管理方面,总医院成立了后勤服务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全县医疗机构,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第二是上下联动,诊疗服务“一盘棋”。

 

我们织好县域医疗服务、客户服务、医疗信息“三张网”,建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医学检验、远程会诊“四个平台”,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诊疗、互联互通,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服务。同时,在镇卫生院建立“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在村卫生站实行村医导师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县镇医疗骨干、流动护士、公卫巡检车等资源下沉到村卫生站。畅通上下转诊机制,县域内转诊仅需计算一次医保报销起付线。

 

第三是激发活力,绩效考核“一盘棋”。

 

取消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打破了“大锅饭”,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活力;各医院院长实行目标绩效年薪制,院长能拿到多少钱,是否继续聘用,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激励院长干事创业的热情;总医院对成员单位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考核突出健康服务导向,引导医疗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第四是主动控费,医保统筹“一盘棋”。作为广东省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第一个试点,医共体内实行“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资金由总医院统一管理、统一拨付、统一建立收付台账。我县还在全省率先探索医保负面清单制度,举个例子,如果有医院开“大处方”“滥检查”,造成患者医疗费用增加,就会被扣分,影响医保资金拨付,倒逼医院从“治病赚钱”向“防病省钱”转变,努力实现群众少生病、医保能承受、医院有结余。

 

第五是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一盘棋”。总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组建慢病管理团队,并将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由总医院统筹,推动医共体内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引导群众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2020-12-03 11:53:55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广东是全国疫苗接种数量最多的省份,请问邓惠鸿主任广东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疫苗接种服务的优质和安全的?

 

2020-12-03 11:55:16

 

邓惠鸿: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疫苗是主要用于健康人,尤其大部分是儿童,因此疫苗的安全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将疫苗安全管理纳入了十大民生实事。广东每年有6千万剂次的接种量,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为了全方位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让群众接种疫苗更安心、更便利,广东用“六个硬招”。

 

2020-12-03 11:55:53

 

邓惠鸿:

第一招,高标准冷链,确保每一支疫苗运输安全。今年广东省实施了第三轮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以更高标准为99家疾控中心改扩建疫苗冷库,为83家疾控中心配备了全新的疫苗冷藏车,为2427家预防接种门诊新配备了1620个后补式的冷库、5997台智能医用冰箱,这些措施实现了全省疫苗贮存、运输、使用全过程的实时温度监控,出现异常情况能实时报警。

 

第二招,“五码”联动,确保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今年3月我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完成了与国家药监局疫苗追溯协同平台对接,实现了受种者编码、疫苗追溯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单位编码和接种医生编码“五码”联动,保证了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招,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一次疫苗接种的安全和规范。“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专门成立了省级免疫规划技术的专家组,手把手培训了5.4万名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标准化门诊建设实现全省百分百的全覆盖,科学设置了功能分区,保证每一支疫苗的接种都是规范安全的。对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实现了从接种门诊到县、到市、到省的四级监测和网络直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疫苗接种后的安全。

 

2020-12-03 11:56:16

 

邓惠鸿:

第四招,优化服务,确保每一次接种省时、省力。2019年广东率先出台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带来了两个改变。第一个改变,全省2岁以下的儿童,往返接种门诊的接种次数平均减少12次以上。第二个改变,2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因为减少了去门诊的次数,节省了家庭交通和误工支出平均1240元。

 

另外,通过推出“粤苗APP”和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让群众可以实现一键预约接种、一键获取接种提醒、查询接种记录,以及追溯每支疫苗的生产流通和接种情况。通过这项措施,我们也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彻底解决了以前接种门诊“进门靠挤”、”排队靠站”、”打针靠围”的烦恼。通过这些措施,每一次接种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平均1小时。

 

第五招,探索设立特殊接种门诊,让更多群众得到疫苗的保护。2015年我们省率先在全国设立成人接种门诊,让更多的成年人能获得疫苗的保护。2017年,广东还专门探索为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出生缺陷儿童等特殊人群,设立了特殊门诊,让这些群众得到疫苗的保护。

 

第六招,创新保险补偿,最大限度解除疫苗接种的后顾之忧。201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带来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我们的补偿,同时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到保险补偿当中。第二个转变,补偿的范围扩大了,原来只对确诊为异常反应的个案进行补偿,现在增加到不能排除异常反应的个案也纳入补偿范围。第三个转变,我们引进了人民调解组织参与异常反应补偿保险与调解,提高了效率,原来补偿的时间是90天,现在缩短为30天,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谢谢。

 

2020-12-03 11:56:48

 

米锋:

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2020-12-03 11:57:19

 

中国青年报记者:

提问罗主任,改革是为了提升居民的获得感,通过深化医改,深圳市民在体验上有哪些变化?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2020-12-03 11:58:52

 

罗乐宣:

谢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想用我们“十三五”深圳卫生健康变化的几个数字来反映和体现这个问题。

 

第一,从医疗资源变化来看,“十三五”深圳市病床数增加了2.5万张,医生数增加1.27万人。千人医生数从原来的2.6增加到3.1,千人病床数从原来的3.4增加到4.2,尽管这个水平不高,但是从两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讲,我们绝对增量还是比较大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规划在每个行政区建了1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每个行政区里面至少有1个跟社康中心联动的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个社康中心,建立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这样的体系能够基本满足两千万人口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需求,让市民就医在可及性、公平性、便捷性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这方面有几个数字,比如基层医疗集团就诊比例接近80%,是79.4%,社康首诊率达到38%,高的区域,像宝安、龙岗超过53%,大部分首诊在基层。同时我们的社康中心可以提前半小时预约挂号,目前预约挂号已经超过90%,就医等候的时间也缩短了。这些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变化,居民也可以感受。

 

2020-12-03 11:59:22

 

罗乐宣:

二是从医疗水平提升方面来看,三级医院数从原来17家增加到47家,三甲医院从原来9家到18家,总量和北上广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是我们自身的增量还是比较大的。同时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院建设单位,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学科接近90个,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有了更好的提升。这里两个数字,市域内住院率,98.2%,也就是大部分在深圳市就诊。另外,去年有9万多病人是外地到深圳来看病就医的,也体现了一定辐射力,特别是我们肿瘤医院是由政府投资,交给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运营管理,他们的市外就诊的占它全部住院病人的40%,也就是40%的住院病人是外地的。

 

2020-12-03 11:59:48

 

罗乐宣:

三是从费用负担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财政投入的增加、医保水平的提升、药品供应保障集采的降价、服务价格的改革等等措施,现在居民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去年我们在卫生总费用里面,个人负担只占14.42%,在全国来讲我们这个水平是比较低的。

 

2020-12-03 12:00:06

 

罗乐宣:

四是从居民自身健康水平的总体来看,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原来的17%到去年的44.8%,这个提升比较大。这十年医改,我们的期望寿命从77.68提高到81.54岁,这十年间提升了3.86岁,这些也是综合反映体现居民在医改中的获得感。谢谢。

 

2020-12-03 12:00:26

 

米锋:

谢谢,最后一个问题。

 

2020-12-03 12:00:48

 

南方日报记者:

请问段宇飞主任,刚才提到广东开展了三甲医院的“组团式”帮扶,请问您这项工作现在进展的怎么样?开展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效果?谢谢。

 

2020-12-03 12:01:21

 

段宇飞: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广东虽然是医疗大省,但是我们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协调问题也是非常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18年选择了14家县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在总结一年实践的基础上,2019年全省有54家三甲医院加入组团式帮扶,实现全省57个县78家县域医院全覆盖。“组团式”帮扶,主要是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帮什么。我们组团式帮扶和以前传统的帮扶不同,组团式帮扶,帮什么?首先先把脉,再开药方。我们根据需要帮扶的医院,它缺什么我们帮什么。再就是根据这个县病人转出到市里、到省里看病比较多的,就说明这方面的学科比较弱,这是解决帮什么的问题。

 

2020-12-03 12:01:58

 

段宇飞:

二是怎么帮?院包院、院包科、科包科,一个三甲医院负责某个县医院,就要对把脉开出的药方负责到底,院包科、科包科的形式进行帮扶。帮扶两个方面:技术能力水平提高和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医院发展除了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外,医院管理也非常重要,除了帮助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帮管理,把三甲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带到帮扶医院去。我们帮的时候是两种形式,一般规定每个帮扶医院有一名队长和四名队员,服务一年后轮换。第二个是柔性的。每年负责帮扶的医院,至少派出不少于20人四批次的柔性帮扶。有的两三个月,有的半年,根据被帮扶对象的需要进行全面帮扶,这是我们要解决怎么帮的问题。再有,我们也反复强调,我们的“组团式”帮扶就是要动真刀真枪,不能搞花拳绣腿。我们有明确的要求,要求中级职称以上,要派就要派骨干,要能发挥作用的骨干力量,这是我们解决怎么帮的问题。

 

2020-12-03 12:02:26

 

段宇飞:

三是帮得怎样?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究竟效果如何?我们有一个中期评估,最后要进行考核,用指标来衡量。比如这个医院最初定的方向,哪个学科要达到什么水平,我们就用具体指标来衡量。我们这个计划是列入组织部门的强基层方案当中,组织部门和我们一起进行考核,最后要进行验收。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两年,有初步成效。我这里有个例子,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帮扶下,化州市县域内的住院率已经从2016年的72%提高到今年的87.4%,实现了大病不出县。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指标说话,现在有个中期评估,到最后整个帮扶结束还有考核,就解决帮得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应付式的帮扶。

 

2020-12-03 12:02:40

 

段宇飞:

两年多来,通过组团式帮扶,广东共有3000余名基层卫生人员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10.3万余名本地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有1422项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受援医院申请并立项137项科技项目,医院的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较快提升,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增加,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就近在家门口看病,我们今年上半年县域住院率达到了86.9%,这和组团式帮扶发挥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谢谢!

 

2020-12-03 12:02:54

 

米锋:

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变化,特别是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健康获得感。今天的发布会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地方的同志到这里来介绍相关经验的第一场,后续我们还将陆续组织其他省份的专场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0-12-03 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