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冬病夏治“三伏贴”管理的通知-冀中医药函〔2025〕75号

2025.07.24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卫生健康委(局)、中医药管理局,省直有关医疗机构:

“三伏贴”作为中医采用穴位贴敷进行冬病夏治的一种传统有效治疗方法,因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效果确切,成为广为群众乐于接受的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技术之一。为进一步规范“三伏贴”应用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规范开展“三伏贴”服务

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冬病夏治“三伏贴”应用管理,督促指导辖区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开展“三伏贴”服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三伏贴”管理制度,贴敷处方、穴位选择需符合中医药理论及行业技术规范,参照《河北省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2014版)》(附后)执行,健全并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同时,严禁医疗机构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和人群。

二、强化人员培训与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服务,需明确本机构操作人员并做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务人员进行,明确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据,及时评估服务质量和效果,对接受服务者(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首次体验者),需“一对一”告知服务原理、适用人群、禁忌人群、贴敷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皮肤反应等。重点加强贴后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机制,配备应急处理设备与药品,制定并落实处理措施。

三、加强宣传与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应围绕冬病夏治“三伏贴”适用人群、适应症、干预效果等进行科学宣传,不得夸大效果,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中医药良好声誉。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强化对“三伏贴”应用的监督管理,对夸大宣传效果、违反技术操作规范等问题的医疗机构,督促立即整改。同时,畅通投诉渠道,严防造成舆情,对群众反映的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性质“三伏贴”服务、虚假宣传等线索,做到快查快处,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附件:河北省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2014版)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

2025年7月23日

 

附件

 

河北省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2014版)

 

一、定义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二、理论基础

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中医养生防病指导思想,夏季从小暑至立秋的“伏夏”、“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辛温散寒药物,发挥药物和和穴位刺激双重作用,益气温阳,散寒通络,可以使机体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提高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适应症

(一)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二)虚寒性慢性胃病、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经等疾病。

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适宜病症以慢性反复发作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四、禁忌症

(一)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咯黄脓痰、咯血者;

5.孕妇;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二)慎用人群

1.2岁以下婴幼儿;

2.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五、药物制备

沿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书中所记载的处方,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作为基本方,可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推荐处方如下:

1号方(成人)

生白芥子1.5g、细辛10g、生甘遂5g、延胡索5g、麻黄5g、肉桂5g、附子5g、椒目5g、大皂角5g。

2号方(小儿及皮肤娇嫩者)

炒白芥子5g、细辛10g、生甘遂5g、延胡索5g、麻黄5g、肉桂5g、附子5g、椒目5g、大皂角5g。

将药物烘干,粉碎,研细末,过80~120目筛,备用。

药膏制备方法:将上药加入姜汁(浓度控制在50%~100%)调成较干稠膏状,做成直径1cm左右、高度0.5cm左右的药饼,放在3cm×4cm的脱敏胶布中心,制成贴敷膏。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六、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以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时间间隔7-10天。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可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七、贴敷时间

(一)成人4小时左右,小儿2小时左右。

(二)具体贴敷时间,应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患者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疼痛、红肿、起疱等应减少贴敷时间,可自行取下。一般不少于30分钟,不超过8小时。

八、贴敷部位

(一)呼吸系统疾病贴敷穴位:

以膀胱经的背腧穴为主,推荐以下穴位:

初伏:定喘(双)、肺俞(双)、膈俞(双)

中伏:大椎、天突、足三里(双)、脾俞(双)

末伏:风门(双)、膏肓(双)、肾俞(双)

(二)消化系统疾病贴敷穴位:

以任脉、胃经、膀胱经(背腧穴)为主,推荐以下穴位:

初伏:中脘、至阳、胃俞(双)、足三里(双)

中伏:中脘、关元、天枢(双)、大肠俞(双)

末伏: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

(三)其他疾病贴敷穴位:

以经验选穴及阿是穴为主,推荐以下穴位:

颈肩痛:大椎、大杼(双)、肩井(双)、阿是穴

腰腿痛:肾俞(双)、大肠俞(双)、阳陵泉(双)、阿是穴

痛经:中极或关元、十七椎、肾俞(双)、三阴交(双)

其余痛证:取阿是穴

九、贴敷后皮肤反应与处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属正常现象,极少数可出现大水疱。部分患者贴药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出现小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给予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水疱应以消毒针管将疱内液体抽出,不去除疱皮,外用碘伏涂抹,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十、注意事项

(一)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禁食生冷、辛辣、韭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和海鲜、牛羊狗肉及油炸食品。

(二)贴敷当天忌洗冷水澡,忌过量运动、大量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