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115期)

2020.07.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福建、陕西,广东深圳,宁夏盐池县等地推进综合医改,加强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医防融合、上下协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


福建省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福建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县域综合医改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下好防控救治“一盘棋”。以“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连续式服务”为目标,构建县域医共体,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整体作战的服务网络。一是统一指挥协调。由医共体统一领导和指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牵头医院统一制定相关制度、方案和科普宣传材料等,打破以往单兵作战局面。二是统一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制定细化诊疗操作规程,对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统一进行专题培训、应急演练和日常指导。三是统一资源调度。医共体统一采购、调配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统一投放技术力量,县乡之间和重点领域之间均衡配备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相互支援、医务人员合理轮休。四是统一信息管理。建立指挥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及时报告预检分诊、住院、重点地区返回人员等关键情况和疫情信息。五是统一分类救治。将确诊患者转至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他患者留在乡镇分院或分流到其他医疗机构,避免患者扎堆导致交叉感染。六是统一督促检查。牵头医院不定期督查乡村两级,指导乡镇分院规范患者接诊、预检分诊、安全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七是统一医保预付。对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医疗费用,医共体成员单位统一按要求落实,确保医疗救治与结算服务顺畅开展。

(二)建立疫情网格管理机制,下沉基层担当“守门人”。一是合理安排医生下沉基层执业。统筹安排乡镇分院医务人员下沉到村,与乡村医生共同组成居家医学观察服务团队,加强疫区返回人员等的健康管理。同时,牵头医院安排医生下沉到乡镇分院坐诊,缓解农村居民就诊需求,减少病人流动聚集。如龙岩市武平县医共体组建3支应急医疗梯队,下派基层一线服务医生50人、护士200人。二是推行分片服务与急慢分治。对县域实行划片管理,发热病人就近转诊,集中诊疗。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引导慢性病人到乡镇治疗,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长处方视病情延长至3个月。对互联网处方用药实行线上线下相同的医保支付标准,将互联网医院复诊诊查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下沉企业协助复工复产。出台《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用工服务导则》,为企业提供“点对点”一站式健康服务。如泉州市德化县总医院组织成立了38支服务队,主动对接辖区276家企业。

(三)探索防治保深度融合,关口前移助力大健康。积极推动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医疗保障等紧密联动,增强疫情防控工作合力。一是强化医共体公共卫生职责。积极探索推动疾控机构与医共体融合发展。如三明市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医防融合领导小组,在医共体内专设公共卫生科,出台实施疾控中心综合改革方案,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在不改变现有机构性质的前提下,推进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医疗预防资源、信息共享、监测报告和考核方式等“六融合”,推动医疗机构参与预防环节,促进医防融合。并允许疾控中心参与公共卫生部分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调动疾控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二是落实医疗保障责任。全省41个县域医共体均建立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机制,疫情期间,出台实施对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特殊医疗保障、财政兜底政策。实行“网上办、电话办”等非接触式医保业务办理,三明等地将医保服务窗口延伸到医共体。

(四)积极发挥信息支撑作用,拓展卫生健康“云服务”。依托县域医学影像等技术中心,积极开展远程卫生健康服务,促进线上线下闭环管理。一是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医共体通过影像会诊平台帮助乡镇分院进行普通胸片识别,指导及时处置,同时,开通与省、市定点医院的远程视频会诊系统,提升诊疗水平。二是依托区域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助力抗疫。福州等地整合业务数据资源,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引入人工智能语音疫情普查跟踪系统,由机器人发起不间断电话外呼,跟踪居民健康情况,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线上咨询服务。三是推广健康码等信息化应用。做好医院就诊登记、个人行程轨迹申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五)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掌握疫情常态化防控主动权。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深化医改,出台实施深化医改系列政策文件,将完善医疗卫生长效投入机制作为深化医改重要任务,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包括人才、技术、学科等核心能力建设。

二、主要成效

目前,福建省已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69个县(市、区)依托县级综合医院建成县域消毒供应中心33个、临床检验中心32个、病理检查中心39个、心电诊断中心57个、影像诊断中心47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32个。完成标准化建设村卫生所11063个,占92.82%;其中,已开通医保服务终端的4560个,占41.42%;漳州等地已实现医保“村村通”,通过改善县域医疗卫生综合能力,为分级诊疗和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救治提供了有效保障。


(福建省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供稿)


陕西省深化医改助力战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陕西省充分利用近年来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势,推进医防融合

社区防控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陕西省发布疫情城乡社区群防群控指南,明确要求对辖区实行网格化、封闭式管理,实现入户排查、检测监控、防疫服务、卫生整治和舆论宣传五个全覆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出“控、防、救、治”组合拳。如咸阳市秦都区建立包括家庭医生、社会干部和隔离人员在内的包片机制,开展每天监测询访,宣传防控知识。宁强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协同镇村干部深入村组、社区开展人口健康状况及返村人员摸排登记,建档立卡,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此次疫情中,全省家庭医生参与排查1.9万多个村(社区),累计排查10万余人次;全省10475个家庭签约团队坚持为1690.4万签约覆盖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2020年签约第二季度累计随访3300万余人次。

二、发挥医联体优势,促进上下联合

2016年,陕西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整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基层首诊数量不断增长,69个县(区)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一盘棋”,为最大限度调动医疗资源战疫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对疫情期间,医共体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一进行安排部署,人员、技术、服务因需流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预检分诊制度,建立发热和疑似患者转运流程,统一开展疫情监控、健康宣教、医护人员管理与培训,构建起村级排查、乡镇防控、县级救治等有序的一体化防治格局。咸阳市通过强化医联体内技术支持、专业培训、重点环节管控和督导检查,健全完善医废处置流程,落实公共区域消杀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防治能力。安康市石泉县发挥医共体信息互联互通和远程会诊中心等优势,提高边远地区的防控能力,实施精细化识别、排查、救治。

三、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

通过“互联网+医疗”为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引导患者分时段有序就诊,减少聚集。一是积极推进线上诊疗。陕西省批准160家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其中西京医院等18家大型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县级医院与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三甲医院建立网上协作关系,协同开展线上诊疗服务。宁强县天津医院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完成对病情复杂患者的网上会诊。二是及时开展线上培训。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开展全省医护人员线上技能培训,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培训,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9万人。与火神山医院重症患者救治团队开展视频连线讨论,同步优化和实施救治方案,联动开展患者救治。三是推进远程医疗云平台服务。陕西医疗云平台覆盖10个市96个县(区),连接2万余家医疗机构,同时涵盖全省二级以上中医院及基层中医馆。通过广泛应用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减少和降低隔离病区、感染科、ICU、急诊科、呼吸科等重点科室交叉感染风险,提高诊疗效率。安康市中医医院通过陕西省远程医疗云平台,多次对40多家县(区)医院、中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300余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四是开展心理干预。积极利用行业门户网站、12320热线等平台,开通心理专家热线,对公众、医护人员、学校师生以及在陕境外人员等因疫情引发的心理困顿和压力进行疏导,累计接受心理咨询15000余人次、上门心理疏导6400余人次。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供稿)


广东省深圳市深化医改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坚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省深圳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从疫情防控救治、研究等多方面发力,建立工作机制,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实现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事件零发生、监狱等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员工零发病、本地疫情零输出。

一、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查找短板和漏洞,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深圳样板”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三是完善社区健康服务制度,实施《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扩容提质,完善支持保障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规范,巩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基层健康服务基础平台作用。四是完善公共卫生治理法规体系,加快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着力发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战斗堡垒作用,构筑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推进医疗集团“网格化”管理。发挥医疗集团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由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同社区工作站、社区警务室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实施社区防控“分区包段”,对全市662个社区网格的4882个住宅小区和1880个城中村进行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排查,实施疫情防控网络化管理。二是实施“医校联动”和“医企联动”。医疗集团与辖区企业、学校建立对口协作关系,设立卫生健康副校长、副园长等机制,实施“医院包干企业”“医院对接企业、学校”,共同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严防集聚性疫情发生。三是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全面推行预约诊疗、预检分诊。依托深圳市家庭医生协会,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家庭医生专业队伍,开通疫情防控服务咨询专线,为市民提供一对一疫情防控咨询服务,讲解防疫知识,指导居家隔离。实施计划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约、健康档案查询。全面实施普通门诊非急诊预约挂号,重点保障肾功能衰竭和肿瘤患者、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需求。对门诊慢性病患者,视病情延长处方量至3个月。18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线上发热咨询服务,全面开展线上复诊、在线处方、药品配送等服务。

三、着力发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用,提高新冠肺炎病例救治水平

一是搭建核心救治平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深圳市新冠肺炎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共设置1100张床位保障集中收治,并成立重症病例医疗救治专家组,抽调全市130名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中医科、感染科等学科专家和护理骨干组成救治专家队伍,最大限度降低重症率、减少死亡病例。二是建立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注重救治科研经验的总结推广。采用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重要临床经验。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出病毒RNA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粪口传播途径。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新冠病毒经灭活后的真实形貌,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描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大体肺脏病理变化,为深入了解发病机制和严重程度提供依据。同时,在国家版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深圳实际细化诊疗方案,便于临床操作。

四、着力补齐疫情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和短板,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紧急规划建成深圳市三医院应急院区,紧急新增床位1000张(其中负压病床800张)。推进发热门诊网络医院升级改造,增配了一批负压救护车,改造了一批负压病房,逐步完善“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战略后备医院+发热门诊网络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医院网络体系。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立项投资5.8亿元,推动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设备更新,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还将重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升级改造、传染病应急救治网络医院建设、社区健康服务扩面提质、公共卫生综合监测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


(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供稿)



宁夏盐池县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宁夏盐池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织密基层疫情防控网,畅通救治通道,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

一、发挥县域医共体整合优势,提升抗疫能力

一是整合资源,加强组织领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县域医共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后勤保障、应急机动等工作组,对疫情防控工作“划区包片”、责任到人,织密织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抗疫防控网。二是畅通救治渠道。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统筹功能,在县域医共体总院设立感染留观病房,进行24小时集中诊治,确保新冠肺炎患者不漏一人、及时救治。各分院设置预检分诊点,对排查出的发热病人,由专人专车统一集中到总院发热门诊,确保病人转运全链条、无死角。全县共设立预检分诊点12个,发热门诊2个,预检分诊累计分诊34万人次,累计留观130人。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依托远程视频门诊,对各医疗机构在预检分诊中发现的可疑人员进行远程会诊,辨别风险程度。通过信息平台,为普通门诊患者提供远程视频门诊服务,可就近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视频就诊。开展远程培训,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线上快速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疫情防控水平。四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组建县域“医教联合体”指导学校制定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和卫生健康工作制度,督导做好校园消毒及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加强师生健康知识培训,指导学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等。推行“积分制”,对重点人员分区域分类别进行积分评估,经评估,11180人返岗上班,226人集中隔离,推动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五是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采取医保基金与公共卫生资金“双打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动医共体成员单位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医防工作融合。

二、落实责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一是建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落实县乡村三级责任,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管理人员,专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团队,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1名全科医生和3名健康管理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和居民健康管理工作。村医做好与签约服务对象的衔接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充分利用宣教平台,从科学防控、心理疏导、答疑解惑等方面回应群众需求,引导群众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三是开展诊疗指导服务。加强对有就医需求人员的健康指导和就诊服务,让群众更早、更近、更快就医。对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的居民,做好登记、上转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工作,第一时间联系救护车将病人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由家庭医生负责联系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在专家号源、住院床位、检查检验等方面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四是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对重点人群开展4轮排查,准确掌握人员信息,精准识别管理服务对象。为1.1万居家隔离观察人群提供体温计、口罩、中药等基本医疗物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通过网上回访、视频回访等方式开展随访1.2万余人次,远程门诊158人次。对老、幼、孕、残等重点易感人群,开展上门巡诊、错时服务、预约服务、药品配送等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慢性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人群,开具两个月用量的药物。


(宁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