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介绍“十三五”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医改典型经验举行发布会

2020.11.17
中国网
  •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举办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将继续按照“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这一主线展开,向大家介绍“十三五”规划以来卫生健康行业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关于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医改典型经验的推广。

    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先后确定了两批11个省份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几年来,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改的决策部署,持续高位推进,攻坚克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医改取得新实效,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亮点做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邀请到了3个试点省份的有关负责同志,共同为大家介绍他们开展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加大对这些经验和做法的提炼和宣传,更好的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参加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同志;

    上海市医改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同志;

    江苏省医改办、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李少冬同志;

    浙江省医改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同志;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新闻处副处长成义。

    下面,首先请薛海宁副司长介绍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总体工作情况。

    2020-11-17 09:58:34

  • 薛海宁: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这次专题发布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去年6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在安徽召开了典型经验新闻发布会。今年,我们又集中组织记者进行深度调研采访,并于近期连续安排3场专题发布会。目的是更全面深入地总结推广试点省份综合医改典型经验,发挥试点省份对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医改各项决策部署切实落地见效。

    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分两批确定了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十三五”期间,各试点省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重要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个转变”“两个重点”,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改革“排头兵”作用,既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又在综合医改“试验田”上深耕细作,狠抓落实见效,形成了一大批亮点经验做法,为全国面上深化医改、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020-11-17 10:03:51

  • 薛海宁: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各试点省份进一步加大党委、政府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力度,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于改革试点全过程,坚持高位推动医改,比如江苏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医改领导小组双组长,重庆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医改专项小组,浙江将“健康浙江”考核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这些做法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0-11-17 10:10:13

  • 薛海宁:

    二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各试点省份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找出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推动健康中国15个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试点省份迅速开展疫情应对处置各项工作,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深化医改工作。上海、福建等地率先出台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的相关措施,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奠定了坚实的体系保障和制度基础。

    2020-11-17 10:10:33

  • 薛海宁:

    三是区域联动进一步强化。各试点省份将局部试点探索的经验做法及时规范完善,形成面上推广的政策措施。安徽在天长、铜陵等地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两包三单六贯通”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为居民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海在总结“1+1+1”签约服务试点经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持续提升的基础上,按照“顶天立地强腰”的构想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四川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发挥体系和制度建设的整体效能。重庆在公立医院落实“两个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020-11-17 10:10:45

  • 薛海宁:

    四是系统集成进一步强化。各试点省份注重抓统筹协调,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实现改革的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和目标集成。比如江苏开展“大基层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加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出台支持人才强基础措施,系统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问题。浙江省发挥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薪酬改革、绩效考核的协同作用,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完善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机制,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了路子。福建以省为单位全面跟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将医改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陕西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进总药师试点工作,在合理用药与费用控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果。湖南推广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五个一”做法,构建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

    2020-11-17 10:11:11

  • 薛海宁:

    五是信息化支撑进一步强化。各试点省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改革,使“互联网+”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增量。宁夏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青海加快医保信息系统改造,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同步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直接结算。浙江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为引擎,优化升级医疗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老百姓就医获得感。

    2020-11-17 10:13:48

  • 薛海宁:

    以上是11个试点省的典型经验做法,当然还有更多做法,以后几期新闻发布会请记者多多关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推进试点省份深化综合医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谢谢大家。

    2020-11-17 10:14:00

  • 主持人:

    谢谢薛司长,下面请上海的赵主任介绍上海的经验和做法。

    2020-11-17 10:14:11

  • 赵丹丹: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自从被确定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以来,上海市全面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配套,实施“5550”综合医改方案(即《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6—2020年)》)和99条具体举措,探索构建了“制度+科技”的医改模式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交出了创新、务实的“成绩单”,在资源均衡布局、医保制度保障、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民健康绩效方面取得新突破: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医防融合、防治结合,实现医疗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市民15分钟内都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120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到12分钟以内;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分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20%左右;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效。财政卫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年处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群众健康福祉持续改善,2019年全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婴儿死亡率3.06‰。

    2020-11-17 10:14:28

  • 赵丹丹: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率先出台实施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公卫20条”,加快互联网+医疗助力疫情防控。修订本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启动市疾控中心异地扩建等项目;建立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推进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建设“上海方案”。

    2020-11-17 10:17:09

  • 赵丹丹:

    二是以健康上海建设为导向,探索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提升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们组建了“瑞金—卢湾”等55个区域医联体,探索通过优质资源扩容,带动布局建立东南西北中均衡布局的儿科、妇产、中医、康复、肿瘤等网格化专科医联体;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打造了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医院”;目前,全市居民“1+1+1”签约800万人,签约率超过35%,签约居民年内门诊就诊71%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探索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公立医院监管评价机制;发布互联网医院、医疗和医保管理办法,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开展“互联网+护理”试点,最大程度便民利民。2020年6月以来,医疗付费、出生、医疗费报销三个“一件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先后顺利上线,革命性再造业务流程,“一件事一次办”,打造 “信用就医”上海模式,全面提升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满意率。

    2020-11-17 10:17:47

  • 赵丹丹:

    三是医疗、医保、医药联合发力,致力于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渐进式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医耗联动改革,2019年12月起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严控高值医用耗材不合理使用。全市全部38家市级医疗机构以及16个区已完成互联互通互认应用的全覆盖,我们设立了44个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了互联互通互认,减少了病人重复检查、重复检验,降低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和医保费用。市级医院经临床医生确认互认达71.62万人次,总体互认率90.79%。同时,积极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费用大幅降低;鼓励和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以医联体、单体形式,探索开展药品集中议价采购,引导公立医疗机构从重收支向降成本转变。全面推进长护险试点,试点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商业保险,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保障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率先启动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并实现“一卡通”。

    2020-11-17 10:19:03

  • 赵丹丹: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国家战略。“三大任务”是总书记给上海提出的要求,我们扎实开展对口扶贫攻坚。本市发挥龙头作用积极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领域深度合作,打造“抗疫长三角”。在健康扶贫方面,上海市35家三级医院支援云南、西藏等地35家贫困县县医院的能力建设成效明显,滇藏两地贫困县县医院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谢谢大家。

    2020-11-17 10:21:27

  • 主持人:

    下面请李少冬主任介绍江苏省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020-11-17 10:21:38

  • 李少冬: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十三五”以来,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聚焦医改五大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三医”联动,补短板、强弱项、建体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19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78.2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78/10万和2.52‰,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前列。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

    一是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全省建有医联体511个,24个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市、区)实体化运行,逐步实现医联体内部人、财、物、技术、信息、服务、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开展“大基层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即二级以下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都属于基层,这就是大基层,包括公办、民办的,都要承担网底的责任,一视同仁),加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率先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已建成社区医院133家。出台27条支持卫生人才强基措施,系统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问题,近5年新增基层人才6.89万人。明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紧密型医共体内部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制度。目前,基层卫生人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万元,其中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达15.8万元。全省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达69.5%,县域就诊率达93.1%。

    2020-11-17 10:21:56

  • 李少冬:

    二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主要围绕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激发公立医院活力。各地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各地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进入实质性运作,集中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在4家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的基础上,省里遴选38家医院开展省级试点,上周我们召开了推进会。42家试点医院均出台医院章程、内部议事决策制度、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年底前省内所有公立医院将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加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将公立医院绩效工资调控水平提高到190%,此外增加10%—15%绩效工资总量,用于医务人员值班等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劳动报酬。全省实行编制备案管理的公立医院达166家,备案管理83897人。

    2020-11-17 10:26:36

  • 李少冬: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免费提供均等化的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稳控在120/10万左右,为全国最低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从2015年的2.37人、2.56人、5.19张,增至2019年的3.16人、3.47人、6.39张。已建成三级医院191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5个,85.1%的县级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在全国比较早将县医院转为三级综合医院,今年年底还有7家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特别是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考验,在两个月内基本控制省内疫情。

    2020-11-17 10:28:26

  • 李少冬:

    四是综合保障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供应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创新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率先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实现卫生监督执法全程可追溯、执法数据动态存储、执法结果实时公开、执法程序正当和内容合法。建成全省医疗服务综合监管、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监管、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省医疗卫生信用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特别是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所有三级医院的实施运行状况。建设互联网医院84家。依托县级以上医院,建立区域性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中心,覆盖92%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2020-11-17 10:31:33

  • 主持人:

    谢谢李主任,下面请孙黎明副主任介绍浙江省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020-11-17 10:34:25

  • 孙黎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浙江为统领,数字化赋能为引擎,坚持“三医联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县域医共体、“医学高峰”建设,凝心聚力,形成了“1+5”医改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以全力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交出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高分答卷。围绕打赢新冠疫情省内、湖北、援外“三大战役”,紧扣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科研攻关和体系建设等重点环节,率先启动一级响应,创新实施“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推动落实患者、专家、资源、救治“四个集中”管理,出台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方案,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

    第二、以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为目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浙江全面落地生根。聚焦政策、工作、指标、评价“四大体系”,2015年将“健康浙江”纳入“十三五”规划,2016年出台行动纲要,2018、2019全面实施考核评价,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位列各省区前列,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

    2020-11-17 10:34:54

  • 孙黎明:

    第三、以全省域推进医共体改革为抓手,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高规格召开医共体现场推进会,密集出台“1+x”政策体系,紧扣“一体两层级、三医四机制、五中心六统一”框架,强力推动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运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格局加快形成,县域就诊率提高4.3个百分点(2016年84%,2019年88.3%),基层就诊率提高2.2个百分点(2016年50.5%,2019年52.7%)。

    第四、以公益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为导向,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医疗、医保、医药等部门分工协作,扎实推进“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五环联动改革,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从2016年29.5%下降到2019年26.6%,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年均增幅均在10%以内,费用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加3.4个百分点。

    第五、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为支撑,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抓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契机,大力推进医院内部和部门间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2018、2019连续两年推出“看病少排队”等20项改革举措,2020年持续优化就医环境,推出15项便民惠民举措。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城市医院门诊和病区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9%、71%,高峰时段平均排队时间缩短到2.7分钟,平均住院日从8.6天下降到6.9天,“出生一件事”让十万多个新生儿家庭实现出生证、户口本、医保卡、社保卡“一次不用跑”。

    2020-11-17 10:37:31

  • 孙黎明:

    第六、以聚力深化委省共建、院省合作为平台,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委省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建设,上述项目全部纳入省财政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范围,推动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转化平台实质化运行,加快打造一流医院、一流团队、一流平台,城市三级医院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三四类疑难重大手术占比提高16.9个百分点,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列全国第三,排名最靠前的12家“A++”综合医院中,我省占3家。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我省“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持续深化推进“1+5”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攻坚战,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好保障全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谢谢。

    2020-11-17 10:37:50

  • 主持人:

    谢谢孙主任。刚才台上的嘉宾介绍了简要情况,这场发布会我们还给各位记者朋友准备了比较详细的散发材料,特别是嘉宾在介绍中一些总结性的提法,大家可以从散发材料中了解具体情况。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代表的媒体单位。下面开始提问。

    2020-11-17 10:38:04

  •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科文卫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项工作也纳入今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你们省在建设实现治理目标方面有哪些困难,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

    2020-11-17 10:42:28

  • 孙黎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浙江目前在实现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上主要以医共体建设和打造医学高峰为突破口,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体系。我们主要通过加快落实“四个分开”来破解。

    “四个分开”主要是指,一是建设医学高峰,助推区域分开。我们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一分一策”的路径推动八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同时落地运行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健全完善了配套政策。我们新增50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重点专科建设等项目,同时统筹省市县三级财力安排,不少于150亿元,1500亩土地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配置。通过医学高峰的建设,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危重省域外转率持续下降。

    二是打造县级强院,助推城乡分开。全面推进70个县市区161个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县级龙头学科增加到166个,手术台次年均增长15%。小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卫生院基本达到二级乙等以上院医疗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夜间门急诊,门诊手术、住院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97.6%、95.7%和54.1%。

    三是畅通转诊的通道,助推上下分开。落实基层首诊,县级医院首诊和县域不轻易外转三张病种清单,加强双向转诊服务,并与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相衔接,县级牵头医院向下转诊超过60万人次。

    四是优化资源布局,助推急慢分开。引导城市医院扩规模,做减法,特别是优化并重结构,扩大日间手术范围,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谢谢。

    2020-11-17 10:42:47

  • 健康报记者:

    提问薛海宁司长,当前我国综合医改试点取得很大进展和成效,是不是里面还是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存在呢?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动综合医改试点实现突破呢?谢谢。

    2020-11-17 10:43:30

  • 薛海宁:

    谢谢健康报记者的提问,谢谢所有记者对综合医改试点省工作的关注关心。正如刚才所介绍的,综合医改试点省高位推进、协同推进、区域联动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深化医改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方法。大家从介绍中看到,各个试点省份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突破,对于健全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示范。

    当前,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重要的节点上,卫生健康领域既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也面临着需求侧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治理侧怎么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在这样一个阶段,从综合医改试点的推进来看,有成绩,也有不少问题。各地的改革进展还不平衡,从改革成效来看跟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待相比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同时也有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试点省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具体来说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和推动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需要长期过程,特别是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落实还需要不断的强化。

    二是一些地方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还不够。

    三是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落实的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医防结合、医防融合需要进一步推进,这是综合医改试点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20-11-17 10:49:23

  • 薛海宁:

    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发挥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的统筹协调作用,指导和推进试点省份统筹做好深化医改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实打实、硬碰硬地推进综合医改向纵深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督促和指导,把深化医改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督促指导试点省份全面实施医改的“一把手”工程和“操盘手”工程,凡是改革做的好的地方,都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医改,而且建立了高效的协同机制,这个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要建立更高站位的省级试点推进机制,建立更高标准的督导考核机制,健全更高水平的决策机制。

    二是要继续强化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力度,继续挖掘试点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包括刚才三个省市介绍的好经验以及今后还有两个发布会的地方的介绍,这都是一些重点的经验,还有更多的做法需要我们记者们帮助挖掘整理宣传,通过不断地宣传,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要强化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评估和激励。现在总体改革的制度框架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健全,试点省份的推进机制初步健全,下一步是抓好督导考核、监测评价,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及时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试点省份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建立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调动地方改革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个试点省份能够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围绕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集中发力,制度的衔接配套和系统集成方面集中发力,在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和惠民方面集中发力,真正地把试点省份打造成为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打造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标杆。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投入保障可持续、健康事业得发展。

    请各位媒体朋友们以后对试点省份工作进展给予更多关注,多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共同推动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谢谢。

    2020-11-17 10:49:45

  • 央视新闻新媒体记者:

    江苏在全国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优化了基层医疗服务供给,请李主任详细介绍一下江苏在社区医院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2020-11-17 10:55:09

  • 李少冬:

    这个问题非常好。强基层,怎么强?强基层重点在哪里强?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比较弱、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不好病等问题,以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在保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不变、功能不变、服务不变、政策不变、改革发展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医院建设。社区医院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一个社区医院的牌子。考虑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提高可及性。二是为基层卫生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三是便民惠民,让老百姓少跑路,健康问题在基层能够解决,提高老百姓的感受度。

    我们2018年正式启动,目前为止已经有13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定为江苏省社区医院,增挂了社区医院的标牌,实现了居民十多种常见病、慢性病的基层首诊,精准分诊,被群众称为“能看病、看好病”的家门口的医院。主要做法有几个:一是完善诊疗科室设置。社区医院要设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科室健全,配足人力资源。最普遍是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等,江苏比较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一些大型设备的,比如CT,提升诊疗能力保障。二是加强医疗设备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配备全自动生化仪、DR、彩超等专业设备,根据需要还可以配CT等大型影像设备。三是加强住院病床的建设,基层机构实际开放的床位不少于30张,这是社区医院的基本要求,普遍能开展二级常规手术,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水平高的能开到三级手术。四是培育社区医院的特色科室,比如有的医院以儿科为特色、有的以妇产科为特色。五是放宽基层用药目录范围,做好基层与上级医院用药目录的衔接,江苏比较早提出慢性病可以开两个月的药,比如高血压病人拿两个月药,有的地方是三个月。六是借助专科医联体、互联网等等,优化转诊服务,实行卫生资源共享服务上下衔接。比如基层配CT、配DR,它的诊断能力肯定不如大医院,怎么办?我们实行互联网远程的诊疗会诊,让优质资源更多下沉基层。大体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2020-11-17 11:13:25

  • 封面新闻:

    关于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层的卫生医疗人才能力比较弱,这也是长期困扰基层健康卫生事业的难点,请问江苏省解决这个难点和重点方面有哪些经验?下一步有哪些措施?谢谢。

    2020-11-17 11:13:43

  • 李少冬:

    基层不强,分级诊疗制度就是空话,基层要接得住,还要管得好。江苏省一直把这个问题作为医改重点任务来抓。我们多措并举,打组合拳。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健康乡村建设纳入到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提升行动,确定28条重点工作任务,我们出台了两个大文件。二是省八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27条支持性政策措施,系统性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稳定、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做强做大基层服务体系,比如说我们开展大基层服务体系的改革试点,加强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是什么?就是把原来的中心卫生院增强服务能力、扩容,提升内涵,按照二级综合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为什么不叫二级医院呢?因为公共卫生是它很重要的职能,和二级医院不一样。试点社区医院建设,推动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加强基层特色科室建设等等,这些措施推动做强做大基层服务体系。四是改革完善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激发活力,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就是政府投入一分不能少,绩效分配的时候参照医院实行二类的绩效管理。在紧密型医共体内部,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县里有“人才池”,县里统一招聘,到基层工作。基层用药目录和二级医院相衔接,要求每年支付给基层卫生机构的城乡居民医保资金要达到当年资金支出总额的30%。五是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研发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库,形成了16类人群1200项点单服务菜单,就好象“点菜”一样。全省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0%以上,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率超过了95%。谢谢。

    2020-11-17 11:25:38

  • 赵丹丹:

    大家知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就是看专家难,看病贵就是看大病贵。另外,还有看病烦的问题,一般病人就诊要经历7-8个环节,其中一个是付费环节,在挂号、检查和配药就有三次排队。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展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把时间尽可能地节省。今年5月初启动,8月25日全市417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覆盖,截至11月13日,57.67万人次“脱卡”完成门急诊挂号、收费及住院结算,涉及金额0.70亿元;其中,信用无感支付2.27万人次,涉及金额101.35万元。

    实施医疗付费“一件事”,主要有三方面影响:

    一是基于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实名认证,覆盖全人群,自主选择银联、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渠道,打造就医付费“上海方案”。最有特色是为儿童服务,大家都知道1到18岁没有医保电子凭证,因为1到18岁脸形变化比较快,很难建立医保电子凭证,因此我们把他和亲属连起来他的电子凭证同步激活了,挖掘“随申码·亲属随申码”功能,首创儿童医保电子凭证,并针对限额不足或无信用卡的患者,陆续上线信用卡提额、在线数字信用卡申请等服务。

    二是提供全渠道应用,充分满足各类用户使用习惯。依托“随申办”APP统一基础平台,作为医疗付费“一件事”的总入口,确保医疗业务有序开展,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脱卡信用付费、诊间移动付费、窗口托底付费”的付费方式全覆盖,付费方式自愿选择。

    三是实现全流程打通,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如患者利用手机实现了线上预约挂号、线上复诊开方和在线付费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三长一短”看病烦的问题。

    2020-11-17 11:25:58

  •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一直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改革中的难点。请问浙江如何推动这项改革的?谢谢。

    2020-11-17 11:34:43

  • 孙黎明: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三五”期间浙江实施新一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主要遵循“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五环”联动改革路径。

    第一,控是红线。做到主动控、从严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每年度明确费用控制的目标,同时定期发布控费情况的通报,纳入健康浙江考核,并且与财政资金的补助相挂钩,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总费用增幅连续四年控制在10%以内。

    第二,腾是前提。做到腾得出、腾得好。如2019年13家省级医院承诺腾空间的总量3.26亿元,实际超额完成。按照改革后医疗服务提价增加收入部分的1.1倍确定各医院腾空间的量,在价格调整后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3.06%,同比上升2.31个百分点。

    第三,调是手段。做到调得准、调到位。我们通过“一取消、一提高、一降低”,取消耗材加成,提高879项偏低的劳务技术项目,降低59个检验检测的项目和调价资金池,优化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下放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限,11个地市全部实施新一轮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

    第四,保是稳压器,做到保衔接、保待遇。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90%的上调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腾出来的空间主要是用于增加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联动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和精细化的管理。

    第五,强是导向,做到强监管、强服务。建立动态监测评估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推进改革,实施动态监测和预警。将提价增加的收入部分先上缴专户,根据承诺腾空间完成的情况予以反馈。

    以上就是“五环”联动改革的主要内容。谢谢。

    2020-11-17 11:37:12

  • 东方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上海在互联网+医疗、付费“一件事”方面开展的改革很有代表性。“十四五”时期,上海在这方面还将有哪些开创性的工作?请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2020-11-17 11:37:30

  • 赵丹丹:

    上海医改注重“制度+科技”,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互联网+医疗,做好便民医疗服务,形成了良好态势。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我们抓住两个关键应用:便民和赋能。便民,就是方便老百姓;赋能,就是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目前,我们已经成立39家互联网医院,可以开展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与推送、移动支付等一系列服务。“十四五”期间,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第一是便民,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更好地把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到各个场景。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展电子病历,付费的问题一张卡解决了,但看病的时候一张卡还比较小,要带着医保病历手册这个本子,我们准备“十四五”把这个本子取消,全部建立到信息化的健康档案当中。第二是赋能,也就是拓展B2B的功能,通过5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推广远程治疗医疗服务,在医联体内由牵头医院向下级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超声、心电诊断以及远程查房远程培训等服务,比如影像可以远程指导基层三维重建,远程指导操作机械臂做B超,通过这样赋能基层医院,使它的能力、实力进一步提高,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谢谢。

    2020-11-17 11:50:13

  • 中国卫生人才杂志记者:

    提问江苏的李主任,江苏在人事人才改革方面下了大功夫,在公立医院绩效工资调控水平提高到了190%,还增加了10%和15%的绩效工资总量。第一个问题,提高到190%,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10%到15%的绩效工资总额,它的投入主要是医院的投入还是政府的投入?备案管理制度也实施了一段时间,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影响?

    2020-11-17 11:53:19

  • 李少冬:

    我省提出的190%,是和一般的事业单位比,加10%到15%的奖励性绩效,这是一个政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国家是明确的,和绩效分配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个问题,备案制管理的问题。备案制管理的核心是社会保障待遇,解决编内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异。备案制管理作为一项创新制度,不仅仅为了备案而备案,要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制度,做到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统一。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积极探索,有些地方施行备案制管理以后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养老水平,备案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接近编内人员,还没有完全达到。备案不是目的,备案是一种形式,它是解决目前公立医院编制不足的问题。但真正的内涵是背后的社会保障,围绕这个做文章。比如邳州市人民医院,它的编内和编外人员社会保障是一样的。编外人员一定要备案,备案才能享受这个待遇。欢迎各位去江苏调研采访,谢谢。

    2020-11-17 12:03:20

  • 主持人:

    下面通报一个预告,下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将组织记者团到有关的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进行实地的调研采访,还会在这些省份举行新闻发布会,刚才薛海宁司长也作了介绍。今天发布会后各位现场的记者可以到签到处进行登记,报名参加采访调研。

    时间关系,今天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2020-11-17 12: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