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了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医疗保障、加强综合监管等制度建设,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一是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平稳切换。2017年4月,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改善医疗服务等综合改革措施。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稳妥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改善医疗服务和加大医疗保障改革力度。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使参改医疗机构告别了以药品和耗材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技术劳动补偿发挥更大作用,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发展。
二是综合改革总体平稳有序。医药费用得到持续控制,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后,2019年医药费用较2018年同期仅增长6.8%,增长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自医药分开改革以来,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基层门急诊量增幅已连续43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住院服务则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住院日缩短,效率提升。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和出院量的结构变化符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改善医疗服务受到居民欢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等慢病长处方服务460余万人次,为老年人送药上门服务50余万人次。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医院分时预约就诊和大型设备检查分时段预约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已基本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和大型检查(核磁、CT、超声)分时段预约。为缓解就诊压力集中在上午而造成的院内外秩序问题,增加医院下午出诊医生数量,部分医院上下午出诊医生比例达到1:1。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现了加强公益性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要求,促进了医疗机构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型向内涵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适应了公众和患者的需求。
三是分级诊疗建设取得新突破。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组建了覆盖全市16区的60个综合医联体和37个紧密型医联体,基本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525个村卫生室,实现全市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签约服务队伍,加强重点人群服务,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158个,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扩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品种, 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药品采购目录统一,基层“先诊疗后结算”、慢病患者用药长处方管理、检查检验结果线上查询、二三级医疗机构预约转诊绿色通道等改善医疗服务举措受到居民普遍欢迎。2020年1-10月基层诊疗量占比较2015年同期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不含来京的就诊患者,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1.2%,达到近年来历史新高。
四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效建立。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建立公立医院分类补助制度。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医院管理,推动医院制定工作章程,健全管理运行和质量安全等制度。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市属医院已全部设立总会计师岗,在16个区全部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公立医院提质增效控费关键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和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评价,引导医院改善服务质量和加强公益性。市属医院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评优评先及工资总额等挂钩,绩效考核奖励资金达10亿元以上。
五是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协同联动。2018年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2020年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科学合理调整保障政策和提高保障水平,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有效支持了医改,促进了医保患者负担平稳,保障了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积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总额控制管理办法,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改革,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改革试点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实施精神病定额付费,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总额管理。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自2017年起陆续规范调整70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对200余项价格项目实施动态调整,初步形成本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新框架。稳步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国家药品集中采购“4+7”试点和第二、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实施京津冀六大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切实降低了药品耗材费用。加强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管理,将短缺药品纳入本市医药物资应急储备范围并加强保供稳价。推进药品处方智能审核,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的管控力度,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六是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成效显现。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加强全流程监管,率先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常态化,创新应用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信息系统开展自查自纠,建立北京市举报监督执法一张图平台,实现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卫生自监管及政府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公示行政处罚等信息,对媒体曝光和信访投诉举报案件加大查处力度,基本建立了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综合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