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血糖高可怕,低血糖就没危害了?
前些天夜里笔者在急诊值班时一位老人被家人紧急送来看病,中年妇女说能不能加个儿塞先给他们家老人看看,这几天家里闹矛盾,老人一赌气不吃饭,家里的降糖药却按时吃了,之后便又出虚汗又腿软的,灌了糖水后稍好一些。这会儿又胸闷憋气发抖,整个人有点蔫,吃了块巧克力也不管事儿。一测指尖血糖只有2.2mmol/L,家里人絮叨着就担心高血糖来着,没想到低血糖这么可怕!
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关注血糖,非要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要知道高血糖危害大,低血糖就不可怕了吗?
低血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临床上多见于低血糖危象,其临床表现多样,与血糖下降速度、程度和持续时间等相关。持续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导致患者脑细胞产生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因此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危象均需紧急处理。
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个体间差异也较大,并与低血糖的程度、患者的年龄、血糖下降的速度及持续的时间有关。临床表现多分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与脑功能障碍两个阶段。
若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阶段即进入脑功能障碍阶段且很快昏迷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注入过多的胰岛素所致,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合并饮食明显减少的时候。低血糖时先发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反应的称之为急性神经性低血糖,主要见于血糖迅速降到域值时。该值在健康人为 2.8mmol/L,新生儿为 1.70mmol/L,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 就属低血糖范畴。
继发于慢性器质性或代谢疾患的低血糖症状,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称为亚急性或慢性低血糖,表现为以大脑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这类患者的前驱症状不明显。总的来说,低血糖危象临床症状表现在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脑功能障碍两个阶段:
1.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低血糖发生后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周身乏力、出 冷汗、皮肤苍白、心悸、饥饿感、四肢发凉、手颤动,此时神志尚清,若不能及时补充 糖分,则进一步发展为第二阶段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2.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低血糖若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进一步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神经症状、癫痫样表现。
1)大脑皮质功能受抑制:患者意识模糊,定向力及识别力明显减退,嗜睡、多汗、震颤、神志不清及语言障碍。
2)皮层下中枢受抑制:患者神志不清, 躁动不安,痛觉过敏、阵挛性舞蹈动作、瞳孔散大,强制性抽搐及锥体束征阳性,神志 昏迷。
3)大脑、中脑受累:患者肌张力下降,出现癫痫样抽搐。
4)脑干受损:表现为大脑强直于心动过缓,体温不升及各种反射消失。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也可成为永久的脑功能损害,如:偏瘫、截瘫、失语、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视野缺损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症状多不典型,经常容易误诊,尤其是昏迷、抽搐伴偏瘫为首发症状的低血糖现象,是一种暂时性偏瘫,常伴有意识不清,与中风很相似。
在这里笔者提醒各位家中有糖尿病的老年人的家属,一定要注意家人的血糖,规律监测血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