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0.12.19
北京市卫健委

12月18日,北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

在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健康北京建设专场上,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兼)钟东波介绍,2019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82.31岁,比“十二五”末的81.95岁增加0.36岁,孕产妇死亡率4.12/10万,婴儿死亡率1.9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3%,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钟东波表示,“十四五”时期,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防范风险,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一是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在谋划社会发展的理念上、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在财政投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层面,真正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建立顺畅高效的医防融合工作网络。

        二是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好《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急救应急救援和转运能力,加强急救站点和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合;统筹规划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加强病原检测技术方法储备;提升医院诊疗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负压病房等设施建设,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推进疾控应急体系变革创新。

        三是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科学布局医院疏解项目,加快卫生职业学院、市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推进帮扶雄安新区建设。健全国际医疗服务体系,营造类海外就医环境,提供切合外籍患者需求的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聚焦“七有”“五性”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支持社会办医,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打通深化医改和健康北京连接路径,开展健康联合体建设。

        五是深入推进健康北京战略。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实施健康北京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让维护和改善环境卫生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提升健康教育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促进活动,将爱国卫生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形成合力。

        六是健全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健全卫生健康事业亟需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台传染病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精神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以良法善治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七是提升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儿童健康守护行动、青少年关爱行动、妇女生命质量改善等行动。坚持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原则,引导社会各方力量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安全规范的托育服务,构建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八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完善产学研用的医药协调创新机制,引导央地协作、校企结合、军民融合。发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临床研究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机制。探索研究型医院建设路径。

        九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创立中医药传承学科,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工程,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传染病报告、症状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北京600余家医疗机构

        钟东波介绍,北京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明显提升。疫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监测预警网络更加健全,传染病报告、症状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市600余家医疗机构,已将7个交通枢纽和1014家药店作为监测哨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及快递等人员常态化监测机制更加完善;全市组建了36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实行7×24小时应急值守,24小时内调查完毕;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241家,日检测能力达到73.8万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逐步优化,出台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院前急救站点布局更加科学,急救呼叫号码实现统一,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联动和救护车快速通行保障机制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新建急救站点89个,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全部纳入北京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钟东波介绍,北京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统筹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财政补助占市属公立医院收入比例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支持了公益性功能。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三级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市属三级医院全部设立总会计师岗。实施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公立医院提质增效控费关键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开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评价;加强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与评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55项指标全部纳入市属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评价系统进一步科学规范。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更加完善。

        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

        钟东波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中医药加速创新发展。制定颁布《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法制保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在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综合使用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服务群众。开展中医药健康乡村、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治未病和名中医身边工程等“四大工程”,组建了由2000余名中医专家组成的团队,为近200个乡村、社区的近200万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374个名中医团队每周到全市3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百姓。实施提升中医药质量专项行动和中医药标准化行动,促进中医药行业质量安全。推进全市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制定北京中医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京交会中医药服务贸易板块,签约交易额近30亿元人民币。

        14家市属医院17个院区发热门诊改造项目经验收目前全部实现开诊

        钟东波介绍,北京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3+2”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布局进一步完善,储备负压病床近3000张,负压救护车增至115辆,14家市属医院17个院区发热门诊改造项目经验收目前全部实现开诊。鼠疫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及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更加规范科学。

        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

        钟东波表示,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方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坚持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科学精准有效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检验了“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果,同时也暴露了短板和不足,为“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北京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3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

        钟东波介绍,北京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平稳实施。2017年4月实施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规范调整435项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

        2019年6月,实施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主要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和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为重点,实施“五个一”改革,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同时加强医疗保障的支撑作用。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实施以来,总体平稳有序,符合预期,效果明显。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

        截至2020年10月,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3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态势,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至2020年10月,医药费用较同期减少12.4%,门急诊次均费用、出院例均费用实施当年分别增长0.6%、2.6%,实现15年以来费用增长幅度最低,每年节省费用13亿元。开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和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2019年节省药费约15亿元,节省耗材费用约5亿元。

        北京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

        钟东波介绍,北京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适应城市布局调整,积极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郊区、新城等资源薄弱地区转移和发展,天坛医院整体迁出核心区具有标志性意义,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均已建成并开诊。严控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交钥匙工程”有序推进,通过对口支持、技术合作、托管等多种途径支持优质卫生资源向河北张家口、廊坊、保定等周边地区延伸,提升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9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11340所,比2015年增加915所,年均增长率为2.1%。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从2015年的5.5张上升到2019年的6.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5年的4.4人上升到2019年的5.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15年的5.3人上升到2019年的6.1人。2019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次为2.64亿,出院435万人次,其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6829.5万。

        北京2025年将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老年人口达到500万

        北京市老龄协会副会长孙立国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71.3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7.2%;户籍老年人口367.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6.4%。“十四五”时期,全市老年人口将增长100万人,增速将明显超过“十三五”时期,2025年将达到500万人,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

        孙立国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推进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增加适老化改造等内容。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老旧住宅楼累计加装电梯1601部。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审查保障房项目143个,均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设计,其中有26个项目约31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优化了养老服务设施和适老化设施的设计。城市低地板公交车、城市无障碍公交车分别占城市公交车总数的85%和73%,老年人社会优待对象扩大到60岁至64岁老年人,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了优待服务。

        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黄春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持续推出惠民措施,全面维护市民健康安全

        “十三五”时期,我市持续为60岁以上老人和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18年推出了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的重大惠民举措;2019年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二类疫苗,为女性市民撑起健康保护伞。举办市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大课堂”“健康科普大赛”,不断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到32.3%,较2008年提升了21.6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国17.1%的平均水平。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传染病处于低流行水平

        北京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黄春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传染病处于低流行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2016年138/10万降至2019年的123/10万,降幅11%,2020年1至11月,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8%。维持35年无脊髓灰质炎、24年无白喉、19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报告;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为全国最低;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新报告病例数稳中有降;流脑、乙脑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

        黄春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疾控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全市疾控人忠诚履职,切实维护首都人民健康,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社会和百姓认可。“十四五”即将开局,疾控工作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瞄准全球公共卫生发展方向,准确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所赋予的重点任务,实现全市疾控工作新发展。未来,我们重点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院和相关重点场所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实现病例、症状和环境、物品及人等病原学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分析和预警。

        二是加快建设一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集合首都多领域专家学者,强化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及时分析研判国内外新发突发传染病走势和对首都公共卫生的安全威胁,为市委市政府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专业支撑。

        三是针对新冠肺炎防控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漏洞,显著增强疫情风险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健康危害因素分析干预、慢性病防控、健康宣传、应急处置等多方面能力水平,夯实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基础。

        四是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和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常态化防控和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时运行的需要,筑牢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堤坝”。

        五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技能传播,将勤洗手、勤通风、分餐制、常消毒、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良好卫生健康习惯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